M1 芯片 MacBook Pro 体验:再见,英特尔

2020-11-20 15:46:00
技术管理员
原创
1508

我以为我的 16 寸 MacBook Pro,已经是现在能买到的最强 MacBook 了,事实证明啊,我还是年轻了。先说结论哈,我们测试的这款是用了 M1 芯片的 13 寸 MacBook Pro,没做任何选配,是 8G 内存,256G 机身存储的纯粹入门版。但是在性能体验上,M1 版本的 13 寸 MacBook Pro,在大部分场景,已经追平甚至是超过 16 寸 MacBook Pro 的体验了。

而我这台 16 寸  MacBook  Pro,还是选配了8核i9,32G内存,独立5500显卡,2T固态硬盘,,去年售价 3 万多点儿。而这个 M1 入门版,才卖 9999。

其实关注这款机器,大致会关注这几个问题:

性能/续航/散热/兼容性

但是啊,一切抛开场景谈硬件体验都属于耍流氓,所以我们也找了四个场景,和你谈谈 M1 芯片的 13 寸   MacBook Pro 的这四个使用维度。

四个场景分别是:设计师/程序员/视频博主/日常办公

在性能这方面,M1 芯片确实强,跑分其实大家在别的地方能看到,M1 芯片的性能跑分比之前用在 16 寸 MacBook Pro 上的 i9 还要高,且这还是 M1 这个 ARM 芯片模拟的 X86 环境,会有一些性能损耗。

但跑分对日常使用意义还是不大,直接看场景。

我把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 丢给我们设计师之后,她直接往电脑里甩了一张原本她用 16 寸 MacBook Pro 处理起来都会卡顿的图片到 PS 里,我们得到的回馈是,这张图差不多 100MB 大小,实际尺寸是 5 米左右,有好多个图层,整个处理过程还是非常顺畅的。

这就很强了对吧。

别急,我们也用更新过的 fcpx 测试了下剪视频, 4K  50 帧的 Pro Res 不用代理,也能流畅拖动和剪辑,放各种插件效果也没什么问题,这一次,用上 M1 芯片后,全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 的入门版,体验已经与高配且配独立显卡的 16 寸 MacBook Pro 持平了。用同一段剪辑后的素材进行渲染,M1 芯片版本的 MacBook Pro,比用 intel 芯片的 16 寸 MacBook Pro 更快。

关键是,当我们在进行设计师和视频博主这两个场景的对比测试的时候,16 寸 MacBook Pro 的 风扇 已经疯狂转起来了,CPU 也开始降频,但 M1 芯片的 13 寸 MacBook Pro 一直是安静的,不怎么发热,性能也没受到影响。

至于续航,是真的强,机器不发热,掉电速度极慢,至于有多慢,在我们两天的测试里,因为还有别的测试要做,根本不够时间跑完一个完整的续航测试。13 寸 MacBook Pro 续航能力翻倍,问题不大

最后一点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兼容性问题,2006 年,苹果给开发者们准备了Rosetta,方便开发者们从Power PC芯片过渡到 英特尔 新品。15 年后,Rosetta 2作为macOS Big Sur中内置的模拟器,让开发者们不用更改架构,就能直接将原本的 X86 软件运行到 ARM 架构 Mac 上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个虚拟机。

日常工作比较常用的  Office  套件和各类不是特别极端专业的软件,在这个虚拟机上都运转相当良好。

正常来讲,虚拟机是会损耗性能的,但因为 M1 芯片的性能确实太高了,所以你也几乎很难感受到说因为软件是 X86 版本,所以使用体验不行了。

当然,对于开发者来说,目前比较糟糕的是,docker 是不能用了,我不是特别懂开发这部分,但是我司的技术人员说,这玩意儿非常常用,所以对一些开发者来说不太行。

嗯,就算是还有点儿问题反正。

另外,13 寸 MacBook Pro 性能这么强,你才给我配俩 USB- C 接口?嗯,不够用。

还有一个问题是开发者的,就是现在 M1 芯片的 Mac,确实可以跑一些 iOS 和  iPad 芯片了,但是体验,嗯,还不行,还是以触屏为逻辑的,且 app 尺寸都变不了,等一等开发者。

哦对,这次外观没变,嗯,如果变了,就更好了。

嗯,我想要的可能太多了。

最后做个总结啊,如果你是设计师/视频博主/日常办公,全新的用了 M1 芯片的 Mac,包括 MacBook Air,13 寸 MacBook Pro,Mac mini,闭着眼睛买就完了,Air 比 Pro 少了个风扇,持续的性能输出应该差点儿,我拿到的 MacBook Pro 是 8G 内存,Mac mini 是 16G 内存,体验上,没特别明显的差异,但如果你会希望自己电脑用的时间长点儿,可以上 16G。

M1 芯片版本的 Mac 你上手后除 了更快,没有别的体验改变,这其实就是苹果最成功的地方了,想想之前 微软 尝试的  Windows  RT,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

如果你本身需要的软件环境就是必须在 windows 上,或者是玩游戏,那别说什么了,根本别看 Mac。不是说 Mac 不能玩啊,只不过丰富程度确实不一样。PC 和 Mac 各有各的好,不是非得整你死我活这么个事儿。

对于苹果用户,M1 芯片可太好了,再也不用纠结是买 i3 i5 i7 还是 i9,直接琢磨自己使用场景就行了,需要长时间高性能输出,买 Pro,剩下的,买个 Air。这逻辑不太像原本的电脑了 ,像 手机 ,就像  iPhone  12 mini 到 iPhone 12 Pro Max,性能基准都是一样的 A14,主要看不同机型的使用场景的长板在哪儿。

从我个人的角度啊,M1 都这么强了,接下来用在更高端产品线上的处理器,岂不是更佳

苹果为什么非得费这么大劲给 Mac 搬家,往小了说,Intel 属实太拉胯了,牙膏挤得不但  AMD  也来暴打,苹果都看不下去。

在 2013 年到 2019 年的 6 年时间里,使用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Pro,单核性能只增加了 25.4%,多核性能增加了 122%,同样是这段时间,iPhone 使用的苹果自家 A 系列新品啊,单核性能增加了整整 5 倍,直逼 Intel 芯片,多核性能增加了 6 倍。

往大了说,这种设备架构层面的融合,在未来可能意味着设备间的融合。

人们总是想把越来越强的计算力随身携带,随时为人所用。无论是笔记本电脑,iPad,还是 iPhone,都基于这一点诉求。我们虽然不能否认,专业的生产需求确实需要专业的生产工具,但对于日常轻量化需求,设备的融合一定是重要的发展趋势,且设备间融合的速度会越来越快。

今天是 Mac 转向 ARM,给了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融合的可能,明天可能是平板电脑会真正变成电脑,后天就可能是智能手机变成另外一种形态的随身设备。

发表评论
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。